国产一区高清无码网址,国产亚洲中文在线字幕91,99re这里是国产精品首页,无码激情AV一区二区三区

<b id="nmg7w"></b>

      <var id="nmg7w"></var>
      <samp id="nmg7w"><track id="nmg7w"></track></samp>

            08
            2021-07

            《奔騰之歌——重走成渝線》第7集:如歌歲月

            重慶南站的不遠處,有一個以“鐵路”命名的社區(qū),它以南站為中心,沿著長江依次排布。這里的馬路不寬,樓房也不高。老成渝鐵路與社區(qū)并行,來往的火車與汽車,都同樣的不急不緩。居住在鐵路村的家庭,多數(shù)是鐵路職工和家屬,他們與鐵路村一同構成了與外界截然不同的生態(tài)。

            A.png

            隨意穿進鐵路四村的一條小巷,兩旁皆是低矮的鐵路職工宿舍樓,它們大多人去樓空,唯有一樓的街坊小店,依舊開門迎客。穿過小巷,眼前豁然開朗。鐵軌、廠房、書屋、涂鴉、本地人、外地人……又是一番奇趣的光景。成渝鐵路的軌道在這里形成了一個三岔口,以前是為蒸汽機車調頭所設置,當?shù)厝怂追Q三角道。

            三角道的一旁,一座破舊的平房掛著“軍哥書屋”的木牌,5塊錢一杯的蓋碗茶,可以從白天喝到夜晚。不知是因為三角道,還是因為軍哥書屋,這一片世外桃源已然成為人們的心之所向。

            軍哥書屋還是鐵路攝影愛好者們的據(jù)點。鐵路與人,在這里似乎有一種高度的默契。外面的人因鐵路而來,里面的人因鐵路而留,而軍哥書屋,則因為成渝鐵路,成為人們情感的寄托

            書屋的主人茍軍曾經在附近的電廠工作,原本只是想找個地方堆放書籍,沒想這破敗的小屋竟然成了如今的模樣。小屋里隨處擺放著茍軍幾十年來的收藏,其中不乏成渝鐵路的各類線路地圖和各個年份的成渝兩地火車票,也有《重慶南機務段志》、《重鐵簡史》等珍貴史料。

            微信圖片_20210630174320.png

            這兩年,隨著鐵路三村和四村搬遷,軍哥書屋又成了居民們寄放老物件的場所。一張桌子,一把椅子,甚至一個印著鐵路標志的搪瓷杯,老居民們把有關鐵路的所有記憶,都留在了軍哥書屋里,希望多年之后,還能找到回家的路。

            軍哥書屋的一側是火車機車的檢修車間,廢棄的車間門前印有一張巨大的彩色照片。站立在第二排的劉祥恩至今仍和老伴居住在鐵路四村。當鄰居們紛紛搬到更為舒適的居住環(huán)境,老兩口卻舍不得離開這個陪伴了他們幾十年,每天都能聽到火車聲響的老房子。

            87歲的劉祥恩曾是成渝鐵路上的一名養(yǎng)路工人,對于兩根鋼軌,他再熟悉不過,即便是幾毫米的誤差,他也能肉眼辨別??粗堑篮蛙姼鐣萃蝗粺狒[起來,老人有些不習慣,也有些不明白。三角道這邊有什么?實際上就看幾根舊鋼軌,沒有什么特殊的。

            嘴上說著不好看,可事實上,老人每天都要到鐵路上去看上兩眼,聽著火車經過時咔嚓的聲響,這一天才算完整。就像身上這套深藍色的鐵路制服,即便破舊了,卻始終不愿意脫下?!拌F路藍”是鐵路人珍藏于心底的一抹色彩,劉祥恩穿了一輩子,而他的下一代,也同樣擁有這一身制服。

            在鐵路系統(tǒng)里,鐵二代,鐵三代,是最常見的家族延續(xù)。鐵路退休職工李國方的父親李鴻升,是成渝鐵路上的第一代火車司機,曾作為全國勞模,先后兩次登上過天安門城樓旁的觀禮臺。

            1952年7月1號成渝鐵路通車的時候,人山人海,李鴻升當時是剪彩列車司機。那天上午十點,在人群巨浪般的歡呼聲中,李鴻升駕駛著3859號列車從重慶站出發(fā),踏上了“新中國第一路”。

            在父親娓娓道來的火車故事中,李國方漸漸長大,1975年他接過父親的班,成為李家第二代火車司機,開上了他從小羨慕的“鋼鐵大家伙”,可真實的列車生活并不只有想象中的詩和遠方。

            李國方開過蒸汽機車,也開過內燃機車,卻沒能趕上“動車”的好時光,這是他最大的遺憾。而這個遺憾,最終也被李家的“鐵三代”,李國方的兒子李治剛給彌補上了。作為成渝高鐵提質改造后“復興號”的首發(fā)司機,李治剛特意將父親帶回了這個他熟悉而又陌生的地方。

            對于許多鐵路人來說,鐵路是他們最終的歸宿,周而復始,代代相傳。而對于外面的人而言,鐵路是他們志在四方的起點,在任何一段如歌的歲月里。

            上世紀60年代,重慶成為全國三線建設的核心地區(qū)。因為鐵路的便利,很多工廠企業(yè)將廠房建在了成渝鐵路沿線的周邊。那時的大足,條件異常艱苦,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卻干勁沖天。

            從1965年10月1日正式開工修筑廠區(qū)公路,到1966年底基建和生產兩方面的目標全部實現(xiàn),在這個曾經的荒山溝里,不僅誕生了中國重型汽車工業(yè)的搖籃——四川汽車制造廠,還成功研制投產了中國自制重型軍用越野汽車,在西南三線建設史上創(chuàng)造了遠近聞名的“川汽速度”。

            成渝鐵路載著人們從天南地北來到重慶,成渝鐵路也載著人們的理想,創(chuàng)造著一個時代的工業(yè)奇跡。在位于重慶市永川區(qū)的重慶城市科技學院里,有幾棟上個世紀70年代的建筑,這里,誕生了當年國內外知名的集成電路專業(yè)研究所——1424研究所。1424研究所,是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永川三線建設的縮影。

            三線建設時期,在永川重點布局的有電子工業(yè)、船舶工業(yè)。紅江機械廠就誕生于這個特殊的時期。一批三四十年代出生的熱血年輕人,毫不猶豫地就放下了舒適的環(huán)境,來到了四川深山老林搞三線建設的大洪流。

            生活的清苦并沒有讓青年們喪失斗志,相反,他們在鐵路沿線的這座小縣城里,青春澎湃,斗志昂揚。如今的紅江廠,已經成長為國內生產大功率船用柴油機核心部件綜合實力最強的企業(yè)之一。永川,這個偏遠落后的小縣城也因為他們的到來,開始煥發(fā)生機。

            1977年,中斷了11年的高考制度被恢復。那年冬天,有570萬名考生參加考試,27.3萬人被錄取。不同的人,懷揣著相同的夢想,在成渝鐵路上相遇,同行。綠皮火車將成千上萬的學子送到他們夢開始的地方,并不寬敞的車廂里,裝滿了鴻鵠之志和遠大前程。

            民謠歌手周云蓬在他的那本《綠皮火車》里寫道:“我坐在車廂連接的地方,想象著將要面臨的大城市。我終于一個人面對世界了?!?/span>

            1980年,“春運”一詞第一次出現(xiàn)在《人民日報》上。許許多多中國人背起行囊,有的歸心似箭,有的仗劍天涯,火車正好承載了關于回家和遠行的意義,“仿佛站在火車邊上,就已開始流浪?!?/span>

            當時,成都北站只有成渝、寶成、成昆三條線。它既是特等站,又是始發(fā)站,“一票難求”自然成為很多人心中的痛。哪怕是一張站票,也彌足珍貴。

            為了緩解供不應求的矛盾,車站也盡量想辦法向鐵路局申請車皮,加開臨客,把滯留在廣場上的旅客,輸送到他們的目的地。于是,鐵路上出現(xiàn)了悶罐車,這是那個年代特有的產物,也是那個年代留給人們最鮮活的記憶。

            這是已故著名攝影師王福春用三十多年時間,記錄下的火車上的人生百態(tài)。它們被收納進那本感動了無數(shù)中國人的攝影專題集,王福春給它取名:《火車上的中國人》。

            這是2020年,成渝間復興號上的中國人?;疖嚺c人的關系,似乎不再像從前那般熱絡。而事實上,這種關聯(lián),已經深入骨髓。復興號的開行,對于那些對成渝鐵路有著無比眷戀的人們來說,并沒有多大影響。

            不管腳步走得再遠,我們終將回到原點。

            一個人,一條鐵路,一個時代,

            在成渝鐵路如歌的歲月里,

            一一凝固。